我要投稿 | 關于我們

標題 全文

首頁 > 風采

內生德育資源 內升德育動力

作者:蔣紅軍 發布時間:2022-07-27 來源: 《江蘇教育報》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審視教育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德育的作用。丹陽市實驗小學內生德育資源,內升德育動力,在學生心田種下一顆德育的種子,為他們的成才成人賦能。我們從學校的實情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立德樹人的實效出發,從“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我們如何去得了”三個層面循序漸進地構筑德育體系,盤活德育資源,放大德育合力。

  挖掘得天獨厚的校史資源

  我們從哪里來?學校把德育的根理解為學校的歷史文化。追溯丹陽近代教育最早的發源地,當數白云街,那里有悠遠的鐘聲、古老的書院,遺留著庠序沿革的蹤跡。追溯丹陽近現代最有名望的學校,當數白云街梧桐樹蔭里的官立高等小學堂。

  丹陽市實驗小學起源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創辦的鳴鳳書院,迄今為止已有251年的歷史。1901年有著130年悠久歷史的鳴鳳書院開一代風氣之先,揚造就國家棟梁之名,改名為丹陽縣白云街高等小學堂,成為丹陽正規建制最早之學校,為丹陽實小之開端。

  學校積極開展校史收集、修編工作,形成了翔實豐富的史料,并開辟校史館,通過教學樓的走廊、校園的外墻等系統地展示學校的百年文化歷史,讓學生穿行在百年校史長廊里,感受學校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作為師生共同的大家庭,學校要用好這得天獨厚的資源,發揮德育作用是關鍵。我們想到了三句話。第一句話是“我自豪,我們都是實小人”。能在這樣一所群星璀璨的百年名校讀書和工作,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倍加努力。第二句話是“我努力,我與實小共成長”。我們要用自身的努力見證與學校共同成長的心路歷程。第三句話是“我成才,我為實小添光彩”。我們要用實力證明自己,無愧于這所百年名校。

  以燦若星辰的校友為榜樣

  我們要到哪里去?學校將概念化的德育形象化,將小學生追星的興趣愛好轉變為追“校星”,到校友中去尋找自己的星座,以“長大后就成了你”為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動力。

  在學校的校史陳列室里,歷屆校友給母校的題詞構成了一冊別具特色的插圖本校史——《鳴鳳英才》。經常會有實小孩子在這本冊子前停下腳步,書在孩子們的手中翻動著,學校輝煌的昨天隨之一頁頁浮現。流金歲月里,莘莘學子在這里接受基礎教育,在這里奠定人生的根基。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少年時代曾在丹陽實小的前身丹陽縣立高等小學讀書,在83歲時給母校題詞:飲水思源。著名電影評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主席梅朵給母校題詞:弘揚改革精神,創造教育風范……更多的題詞,千言萬語,化作相同的心聲:學海遠航,母校是我起錨的碼頭;鷹擊長空,我從母校的懷抱里振翅。

  在母校的栽培下,在良師的教導下,在良好的讀書環境里,一代代學子成了革命家、學者、專家,成了國家建設的棟梁。他們當中有革命家夏霖、黃競西、管文蔚,有水稻專家楊守仁、電氣專家冷增祥、醫學專家華杏娥,有優秀教育工作者陳德訓、冷靜、毛煥照,有以李玲、李珍博士為代表的新一代學者……

  這些杰出校友屬于我們學校,也屬于每個學生。他們在不同時代用同樣的信念、同樣的努力成就人生,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我們將德育的目標做成一個個“路標”,擺在學生面前,成為他們前行的向導,激勵他們沿著前輩的足跡前行,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使文化軟實力成了德育硬功夫。

  在潛移默化中培育美德

  我們如何去得了?20世紀80年代,呂叔湘攜夫人從北京回丹陽探親,特地來到丹陽實小訪問。在學校的枇杷樹下,呂老動情地說,當年實小的老師在給他批閱作文時,不僅要改錯別字,而且連標點符號都要反復推敲。正是老師們那種嚴謹的態度深深地感染了他,指引他走上了研究祖國語言文字的道路,成為語言文字學界的泰斗。

  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曾說,她之所以會有今天的成績完全得益于在實小的時候音樂老師的傾心栽培。她小時候看到老師用二胡拉出美妙的音符時,非常好奇,也想學拉二胡。音樂老師為了滿足她的愿望,就在一個夏天下完暴雨之后冒著危險捉到一條蛇,用蛇皮制成一把簡易的二胡送給了她。閔惠芬成名之后一直對學生說,是實小的老師用一把簡易的二胡把她引進了藝術的殿堂。

  對于小學生而言,我們不主張抽象生硬地提出德育的說辭說教,更多的是推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德育。學校把校史中悠久的、獨特的、傳統的、閃亮的內涵梳理出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從校史中汲取力量,在自豪中更加自信,在愛校中更加愛學,逐步建立起“我是實小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讓學校德育的根系與歷史緊密交織。

  學校把德育工作的花開在學生的心里,把德育工作的果落實在行動上,營造具有濃郁特色的德育文化氛圍,讓學生浸潤其中,接受熏陶,養成習慣,培育美德。如今的丹陽實小已形成從內生到內升,從特長到特色,從實力到魅力,從規范到模范的校本德育工作實踐范式。

丹陽市實驗小學呂叔湘館

  (作者系丹陽市實驗小學校長,鎮江市學科帶頭人)

 

責任編輯:周靈

內生德育資源 內升德育動力
發布時間:2022-07-27   
來       源:《江蘇教育報》  
作       者:蔣紅軍

  耕讀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審視教育的影響力,不可忽視德育的作用。丹陽市實驗小學內生德育資源,內升德育動力,在學生心田種下一顆德育的種子,為他們的成才成人賦能。我們從學校的實情出發,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從立德樹人的實效出發,從“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要到哪里去、我們如何去得了”三個層面循序漸進地構筑德育體系,盤活德育資源,放大德育合力。

  挖掘得天獨厚的校史資源

  我們從哪里來?學校把德育的根理解為學校的歷史文化。追溯丹陽近代教育最早的發源地,當數白云街,那里有悠遠的鐘聲、古老的書院,遺留著庠序沿革的蹤跡。追溯丹陽近現代最有名望的學校,當數白云街梧桐樹蔭里的官立高等小學堂。

  丹陽市實驗小學起源于清朝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創辦的鳴鳳書院,迄今為止已有251年的歷史。1901年有著130年悠久歷史的鳴鳳書院開一代風氣之先,揚造就國家棟梁之名,改名為丹陽縣白云街高等小學堂,成為丹陽正規建制最早之學校,為丹陽實小之開端。

  學校積極開展校史收集、修編工作,形成了翔實豐富的史料,并開辟校史館,通過教學樓的走廊、校園的外墻等系統地展示學校的百年文化歷史,讓學生穿行在百年校史長廊里,感受學校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

  作為師生共同的大家庭,學校要用好這得天獨厚的資源,發揮德育作用是關鍵。我們想到了三句話。第一句話是“我自豪,我們都是實小人”。能在這樣一所群星璀璨的百年名校讀書和工作,我們應該倍加珍惜,倍加努力。第二句話是“我努力,我與實小共成長”。我們要用自身的努力見證與學校共同成長的心路歷程。第三句話是“我成才,我為實小添光彩”。我們要用實力證明自己,無愧于這所百年名校。

  以燦若星辰的校友為榜樣

  我們要到哪里去?學校將概念化的德育形象化,將小學生追星的興趣愛好轉變為追“校星”,到校友中去尋找自己的星座,以“長大后就成了你”為努力的方向和追求的動力。

  在學校的校史陳列室里,歷屆校友給母校的題詞構成了一冊別具特色的插圖本校史——《鳴鳳英才》。經常會有實小孩子在這本冊子前停下腳步,書在孩子們的手中翻動著,學校輝煌的昨天隨之一頁頁浮現。流金歲月里,莘莘學子在這里接受基礎教育,在這里奠定人生的根基。

  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呂叔湘,少年時代曾在丹陽實小的前身丹陽縣立高等小學讀書,在83歲時給母校題詞:飲水思源。著名電影評論家、中國電影評論學會名譽主席梅朵給母校題詞:弘揚改革精神,創造教育風范……更多的題詞,千言萬語,化作相同的心聲:學海遠航,母校是我起錨的碼頭;鷹擊長空,我從母校的懷抱里振翅。

  在母校的栽培下,在良師的教導下,在良好的讀書環境里,一代代學子成了革命家、學者、專家,成了國家建設的棟梁。他們當中有革命家夏霖、黃競西、管文蔚,有水稻專家楊守仁、電氣專家冷增祥、醫學專家華杏娥,有優秀教育工作者陳德訓、冷靜、毛煥照,有以李玲、李珍博士為代表的新一代學者……

  這些杰出校友屬于我們學校,也屬于每個學生。他們在不同時代用同樣的信念、同樣的努力成就人生,報效國家,服務人民。我們將德育的目標做成一個個“路標”,擺在學生面前,成為他們前行的向導,激勵他們沿著前輩的足跡前行,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使文化軟實力成了德育硬功夫。

  在潛移默化中培育美德

  我們如何去得了?20世紀80年代,呂叔湘攜夫人從北京回丹陽探親,特地來到丹陽實小訪問。在學校的枇杷樹下,呂老動情地說,當年實小的老師在給他批閱作文時,不僅要改錯別字,而且連標點符號都要反復推敲。正是老師們那種嚴謹的態度深深地感染了他,指引他走上了研究祖國語言文字的道路,成為語言文字學界的泰斗。

  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曾說,她之所以會有今天的成績完全得益于在實小的時候音樂老師的傾心栽培。她小時候看到老師用二胡拉出美妙的音符時,非常好奇,也想學拉二胡。音樂老師為了滿足她的愿望,就在一個夏天下完暴雨之后冒著危險捉到一條蛇,用蛇皮制成一把簡易的二胡送給了她。閔惠芬成名之后一直對學生說,是實小的老師用一把簡易的二胡把她引進了藝術的殿堂。

  對于小學生而言,我們不主張抽象生硬地提出德育的說辭說教,更多的是推行“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文化德育。學校把校史中悠久的、獨特的、傳統的、閃亮的內涵梳理出來,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從校史中汲取力量,在自豪中更加自信,在愛校中更加愛學,逐步建立起“我是實小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讓學校德育的根系與歷史緊密交織。

  學校把德育工作的花開在學生的心里,把德育工作的果落實在行動上,營造具有濃郁特色的德育文化氛圍,讓學生浸潤其中,接受熏陶,養成習慣,培育美德。如今的丹陽實小已形成從內生到內升,從特長到特色,從實力到魅力,從規范到模范的校本德育工作實踐范式。

丹陽市實驗小學呂叔湘館

  (作者系丹陽市實驗小學校長,鎮江市學科帶頭人)

 

責任編輯:周靈
老色鬼久久亚洲天堂AV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