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洪艷
低幼銜接一直是困擾很多家庭的問題,也是困擾小學一年級教師和幼兒園大班教師的問題。有沒有什么辦法可以讓孩子盡快適應并愛上小學生活,完成身份的轉變?筆者想到了杜威的觀點,教育不是靠外力把知識強加給兒童,而要讓人類與生俱來的能力得以生長。
既然有些能力是與生俱來的,那么喚醒并讓其生長,就是重要的一環。兒童從幼兒成長為小學生,這是自身成長的需要,而學習也是他們的內在需求。我們可以為兒童做些什么?為此,筆者開始了低幼銜接課程的實踐與探索。
互適——滿足自然之性
所謂互適,即互相適應。這里指兒童與環境的互相適應。教師要努力給兒童創造適宜的學習生活環境,而兒童也要調動自己的各項機能,盡快地適應新的環境。
我們在教室墻上畫了一棵蘋果樹。為什么要畫蘋果樹?因為蘋果是兒童所熟知的一種水果,而蘋果樹本身的成長就遵循著春華秋實的自然規律。蘋果樹要結出果子就必須有土壤的滋養,需要陽光雨露的滋潤,它的生長過程與兒童生命的成長過程其實是相通的。我們可以通過這棵樹看到它要結出果實,除了需要好的外部環境,它往深處扎根,努力進行光合作用同樣重要。因此我們在讓兒童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時,既要給孩子營造適切的環境,也要努力喚醒兒童內在的生命需求,實現自我成長。
為了讓兒童與墻上的蘋果樹建立關聯,筆者給樹上的小蘋果寫上名字,讓他們的名字和班上45個小朋友的名字一一對應。這樣當兒童初次進入教室時就有一種親近感。當他們發現原來在這間教室里有一個和自己同名的小蘋果在等自己時,就會感到原本自己就屬于這里,歸屬感自然就會產生,就會和墻上的小蘋果一樣產生向上生長的力量。
這是我們在環境創設方面做的努力,接下來還要激發孩子成長的內驅力,讓他們主動積極地適應環境。這一過程可以從觀察蘋果樹上的蘋果開始。孩子們自主發現每一個蘋果都有自己的位置,它們都長在枝條上,沒有一個蘋果會選擇長在主干上,更沒有一個蘋果選擇長在靠近泥土的樹的根部。這樣的發現促使他們進一步走向大自然,去看真實世界中的蘋果樹,從而在觀察自然的過程中明晰自己的選擇,積極主動地去適應新的環境。
每個兒童,面對這個世界,都是因親而近,因近而適,他們常常在看得見中成長。我們需要為他們找到一個成長的伙伴,一個具有童話色彩的生命合伙人。
相契——汲取自然之智
所謂相契,即雙方進行交互契約。在低幼銜接階段,規則尤為重要,要讓兒童遵守規則,就必須重視兒童彼此之間的相契相交。
蘋果樹上的每一個蘋果都有自己的位置,它們長得有規律,當我們把它們摘下來,應該怎樣擺放才更加合適呢?為了引導兒童自主探究,筆者設計了這樣的問題情境:老師想給你們小組的蘋果們拍一張合影,你們覺得應該怎樣給蘋果排隊,拍出的照片才好看呢?這個問題一提出來,孩子們就興奮了。他們開始動手嘗試,互相討論,修正方案。如果按大小排列會很有秩序,但是拍出來的照片不好看;如果像人拍合影一樣,高個子站中間,矮一點的站兩邊會比較好看,可是那么多蘋果擺一排不好看,那該怎么辦呢?在這一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孩子們自發運用了“探究+動手+團隊合作+展示”的學習模式,幾乎是無師自通。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的溝通、認知、表達、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在無形中獲得提高。我們不得不嘆服兒童是天生的學習者和探究者,當他們專注于真正感興趣的事情,去解決一些真實而有意義的問題的時候,他們的內驅力就被激活了。
給蘋果排隊這一任務的完成過程,其實就是兒童聯系生活實際經驗的過程,是他們走進自然探秘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兒童逐漸明白,蘋果總在一定時節開花,總在一定時節結果,總在一定時節成熟,如果每個水果不遵守規則,四季要亂,世界要亂。我們汲取自然之智,開啟兒童的規則意識,引導他們發現適切的規范,一切就變得水到渠成。
交互契約,讓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既向蘋果樹學習,又以自己和同學之間達成的公約去關照蘋果樹,從而互相影響。
共生——涵養自然之德
所謂共生,即不同的生物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對彼此都有利。在這里指兒童在共同學習生活的關系中,互相悅納,互相督促,共同成長。
剛剛入學的兒童,很容易發生矛盾。怎樣讓兒童學會彼此包容?筆者帶兒童來到蘋果樹下仔細觀察蘋果。他們發現蘋果樹上的每一個蘋果都不一樣,有的大一點,有的小一點;有的紅一點,有的青一點;有的圓一點,有的扁一點。之后,我再引導他們觀察整棵蘋果樹,發現這些蘋果雖然長在蘋果樹的不同部位,大小、顏色、形狀也不完全相同,但都是蘋果樹“媽媽”獨一無二的寶貝,自然地引發了兒童對每一個蘋果的尊重與喜愛。繼而,我組織兒童以小組為單位,說說自己和組內成員的優點,在彼此稱贊的過程中,每一個兒童的自信心都在不斷加強,同時對待他人的態度也更加包容。我們讓一年級的小朋友明白,紅的是蘋果,青的也是蘋果,完好的是蘋果,被咬了一口的也是蘋果,蘋果和蘋果在一起,總會有碰撞,一切都正常都可接受,一切都會美好起來。
接著,筆者又設計了一個游戲——“蘋果娃娃成長記”,讓每一個學習小組都要養護一個蘋果娃娃,用畫筆畫出土壤,用歌聲代替陽光,用整理桌子代替雨露,用跳繩代替光合作用。這樣一來,會畫畫的兒童就可以給自己組的蘋果畫出成長的土地,會唱歌的兒童就可以給蘋果以陽光,愛勞動的孩子就可以給蘋果以雨露,而會跳繩的兒童就可以讓蘋果樹葉進行光合作用。只有他們通力合作,每個人都貢獻出力量,蘋果才能長得更好。在這一游戲的過程中,每一個兒童都發揮了自己的優勢,他們互相體諒,互相理解,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生命都在無形中獲得了成長。
從孔子帶弟子游春開始,中國人就開始不斷在自然中涵養靈性,修養品行。兒童是自然之子,兒童的教育不能缺少自然。筆者的蘋果主題銜接課程,就是要帶領兒童從熟悉的水果開始,運用多種方式進行串聯,從而讓兒童在無形中自發地完成從“幼兒”到“小學生”的身份轉變。
杜威說:“教育即生長?!弊詈玫慕逃龖撌怯米钭匀坏姆绞?,開啟兒童心靈的眼睛,以最適切的方式喚醒兒童內心成長的需要,在滿足兒童需要的同時引領他們的需要,讓兒童自主自在地健康成長。這樣,兒童的適應會更加可見,兒童的改變會更加可喜,兒童的創造會更加可贊。
在低幼銜接的關鍵期,筆者認為蘋果只是可以依托的課程資源之一,自然萬物,可以開發的課程還有很多。相信只要每一位教師做一個有心人,定能讓兒童明白萬事萬物皆學問,時時處處皆可學,定能讓低幼銜接更自然、更有趣,也更有效。
(作者系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小學副校長,南通市語文學科帶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