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翔
當今的時代是一個開拓的時代,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教育時代。我們要創造溫馨的校園,讓學生看到成長的希望,讓教育充滿和諧與美好?;赝?0多年的教育“旅途”,我留下了許多深淺不一的腳印,心中的教育之光愈發明亮。
青春有我,不負韶華
1973年10月,我出生于江蘇省東臺市五烈鎮。父母都在供銷系統,工作繁忙無暇顧及我的生活和學習,使我長期處于“放養”狀態。母親所在的零售部專門辟出一角出售圖書,每逢節假日,我就成了母親的“小跟班”,幾年間,我在這個圖書角里閱讀了大量書籍。這些圖書是我兒時最寶貴的財富,這個角落也成了令許多小伙伴羨慕不已的地方。書架上的圖書我看了一遍又一遍。武俠小說是我的最愛,金庸、古龍的作品尤其讓我著迷,書中俠骨柔腸的情懷、家國天下的擔當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受武俠小說的影響,我從小就有一個大俠夢,還曾跟著別人學過武術。
上高中期間,我喜歡體育運動,成為學校男子籃球隊隊員,練習投籃成為我每天的“必修課”。為了參加學校運動會,我經常奔跑于五烈鎮與東臺城區之間,來回有10公里。功夫不負有心人,高二時,我在400米中長跑中打破了學校記錄。這些鍛煉增強了我的體質,同時也磨煉了我的意志?,F在想來,我在教育工作中那股不服輸的勁兒,就源自青少年時期的滋養與積淀。
初為人師,青澀稚嫩
我美好的求學時光大多留在五烈這個小鎮上。小鎮地處東臺城區西側,鬧中取靜,淳樸的教師們發自內心地愛生、敬業。他們的關愛和陪伴點燃了我對未來的美好期望,那時我便萌生了做一名教師的想法。一個偶然的機會,我踏上了最后一屆提前錄取上師范學校的“班車”,選擇了數學教育專業,為實現我樸素的教育夢奠定了基礎。
1996年7月,我作為優秀畢業生和學生黨員分配到母?!獤|臺市五烈鎮中學工作?!白鰝€好老師,做個學生喜歡的好老師”,這是父親對我的期盼,亦是我初為人師時的堅定理想。
記得初登講臺時,青澀的我面對臺下的學生,會因一些課堂中措手不及的意外而瞬間面紅耳赤。在教育教學初期,這樣的情形一直嚴重困擾著我,也一度讓我對選擇教師這一職業產生了動搖。后來,在同事們的幫助和鼓勵下,隨著教學閱歷的豐富,我在課堂上逐漸變得游刃有余。
源于對教育的熱愛和對教學的鉆研,我在工作中進步很快,以出色的表現贏得了大家的肯定和褒揚,工作3年后便調入江蘇省東臺中學。江蘇省東臺中學是一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百年辦學傳統的四星級高中,在這方沃土上,我加快了前行的步伐。工作初期,學校先后給我安排了3位掛鉤結對的師傅,他們的言傳身教,對我影響很大,可謂受益終生,讓我明白要成為好教師須做到三點:首先是做人,要做一個好人;其次是上課,要上好每一節課;最后是研究,要認真做好學問。在一群敬業愛業的“東中人”引領下,經過一次又一次的鍛煉提升,我站在講臺前愈發從容和自信。
專業成長,一路馨香
20多年來,我送過一屆初三畢業班,其余均為高中畢業生。讓學生獲得發展的同時,我也在成就和改變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我會更多地關注學生,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主動幫助他們解決學習和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以心換心,一屆又一屆的學生畢業后紛紛成了與我相交甚好的朋友。
我在江蘇省東臺中學不僅是教學骨干,還先后擔任團委干事、團委副書記、政教處副主任、年級副主任、辦公室主任、網絡中心主任,參與學校行政管理工作。這樣雖然辛苦,但長時間堅持下來,教學和行政工作相輔相成,使我擁有更廣闊的視野,思考問題更為全面和科學。
2007年3月,我開始擔任江蘇省東臺中學副校長,2010年獲評中學數學副高職稱。雖然取得了一點成績,但我深知專業發展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教學研究,有時會靈光一閃,更多的是艱苦的上下求索。2015年,我參加了由江蘇省委組織部主辦、清華大學承辦的江蘇省“333工程”(基礎教育)專題培訓班。學習期間,我收到之前一次投稿后某核心期刊編輯部的修改意見,便立刻在繁忙的學習之余開始修改。我連續多日修改到深夜,改好后滿懷希望地將修改稿寄出,但等來的還是被打回再改的意見。我當時身心疲憊,也曾想過放棄。最后我還是堅持修改了下去,因為我深知,放棄很容易,堅持才能成功。每當看到經過千錘百煉的文字在期刊上散發出油墨芳香時,我心中充盈著自豪感和獲得感。
撰寫論文之余,我對課堂教學的設計有很多思考和實踐。我始終認為對教材和教學細節的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把握,更多的來自平日的教學日常、參加教學競賽和公開課的備課以及“磨課”之中。2010年11月,我在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舉辦的全省中學教育科研協進會暨“師陶杯”頒獎活動中,應邀展示了一節題為《平面的基本性質》的觀摩課。經過反復打磨,這一節課不僅得到了專家和同事的好評,該課錄像還榮獲江蘇省錄像課與教學設計評比一等獎。
輻射引領,篤志力行
江蘇省東臺中學是鹽城市高中數學學科研究基地,建有鹽城市數學名師工作室。學校的數學教研組有著良好的教研氛圍,面對年輕同事教學上的困惑,我總是傾力給予幫助和指導。近年來,我先后指導多名年輕教師參加江蘇省數學學科優秀課競賽,一人獲得一等獎,兩人獲得二等獎。我先后主持或作為核心成員,帶領團隊成員進行了1項國家級和5項省級規劃立項課題的研究,研究成果獲鹽城市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特等獎,江蘇省基礎教育教學成果獎一、二等獎和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成果獎三等獎。
任教高中時期,我帶領團隊重點研究“生態課堂”。調入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后,我主持江蘇省名師工作室和鹽城市領航名師工作室建設,深入研究“共生課堂”,積極打造師生共同生活的課堂、共同生長的課堂、共同生成的課堂和共享生命的課堂。我領銜開展江蘇省義務教育階段首批初中數學課程示范基地建設,提出“讓數學發現真正發生”的理念,并獲得期終考核優秀評價;帶領團隊開展江蘇省品格提升工程——“新三好”育人模式的項目建設,成功通過省級驗收;成功主持申報江蘇省首批“四有”好教師重點培育團隊建設、江蘇省教師發展示范基地校建設等項目,為省市教育主管部門相關政策的制定出謀劃策;多次擔任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和各類教學競賽評選的評委,在全省和鹽城市、東臺市范圍內開設公開課或講座30多次。
不忘初心,筑夢遠航
從2017年擔任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校長以來,我深知好的校長從來不“扮演”重要人物,而是讓教師和學生感受到自身的“重要”。一所學校的優質、和諧發展,需要所有行走于校園中的人永葆初心、永遠熱忱。
由于教育規劃調整,學校由高中精英式名校變為初中集團化大校,生源由原先的“擇優錄取”變為“有教無類”,學生層次參差不齊。我以“希望教育”為辦學目標,提出“為關懷而教,為未來而學”的辦學理念,努力打造“生命關懷”校園文化。我要求教師不僅要教知識,更要關懷學生的完整人格、社會情緒能力和生活世界,要讓學生感受關懷、傳遞關懷、學會關懷;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能力和思辨能力,而不是只會進行簡單的模仿和重復。同時,我主張用“關懷”統整學校所有的教育元素,讓師生彼此關懷、互相成就,讓學校成為有“生命質感”的場域,成為師生共同成長、相互影響的生命場。
教育應該讓每一個生命對未來充滿希望,這需要我們心中有愛,眼中有光。在教育征程上,我會時刻保持學習者的姿態,迎接新挑戰,展現新作為,打開新局面,力爭成為一名受人尊敬的“蘇教名家”。
(作者系“蘇教名家”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江蘇省“333工程”培養對象,江蘇省首批教育家型校長創新培養計劃培養對象,鹽城師范學院兼職教授,江蘇省優秀教育工作者,鹽城市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現任東臺市實驗中學教育集團黨委書記、校長)